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

卡刹

我不是我的思想
我不是我的經驗

還有更大的我
被遺忘在過往
被拘禁在身體
被遺留在和他人的交手後忘了回頭再續的...等待 中

近日多夢
有種被遺忘的什麼...在提醒我 想要出來...
那天甚至...白天裡, 也閃過幾個影像...像發錯的電波 丕哩剝囉...才要認真想起什麼...發現, 那是個有一陣子一直重複出現的夢境耶...而我好久沒有夢見它了...連它也...來 需索

半活
半死半活
要死不活
應該只有5分之一的能量 在活著

有意識地經驗自己瘋狂的 nonsense
一種瞥見,一個裂縫的開啟
結束過往強迫症 either-or 的偏執人生
明明就是有兩極
明明就是需要擺動
明明就是劇烈地擺盪著的人生
我為何一直強求自己固定
強求他人固定
強求情感固定
而後又為這個不可能(也不是真正想要)的狀態生自己的氣

到底是被誰騙了 我
但這不重要
重要是:想要穩定是種天大的偏執
相信這種虛假的需要, 我真是一個大白痴呀
把自己的能量都拿來控制移動、控制自在、控制荒謬、控制無意義
阿 阿 阿
簡直就是被思想控制了呀!!!不可置信呀!!!

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

繼續著。。。

關於自己在幹什麼?以及想幹什麼呀???
當c.t.拋出這樣的話題時,我也好幾天在想著要和大家談談自己呢。

很抱歉沒有參加今年的共識營,投票選點時還想說好久沒去宜蘭玩了呢!一定要順便去走走。沒有去是因為,共識營的討論,對我來說太「硬」了。雖然還不至於聽不懂,但無法加入討論。這和我這個人的狀態是合拍的,因此沒有很想去勉強自己。這也是後來慢慢才跟自己確定了的。
但是,心還是有掙扎,很想去參加的,主要是看看大家(光是看見,就很溫暖了),我最喜歡的是晚上聊聊各自過去一年和未來一年的那個交流。(對我來說,那就是「共識」的本質和內容了。)
所以呀~我想就寫個長長的長長的信,來說說最近腦子一直盤旋的碎碎念吧!

我住在雲林北港旁邊往四湖方向的一個農業鄉,叫水林。沒有靠海,但海風很猛烈。(冬天很適合喝islasy島的whisky,一邊在屋裡聽著風聲)
我這幾年的工作是拍紀錄片。但是去年請朋友做了一張可愛的綠色名片,上面寫著我是 紀錄片工作者/小農。

我想先跟各位介紹一位前輩,叫小川紳介。遠流的電影館曾出了一本《小川紳介的世界--追求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》,(已經絕版了)我對他的認識,全部來自這本書。意思是說,我其實沒有看過他的片子,非常遺憾地。(去年香港獨立電影節曾辦他的專題,一發現時票就全部賣光了)小川的攝製組,在60年代,日本政府把農地拿來蓋成田機場時,去到當地,住在那裡八年,拍了七部成田抗爭的紀錄片。然而,並沒有就這樣成就一個高點,結束退出。當小川帶著電影去放映時,被農民嗆聲。「你們要談什麼是農民?紙上談兵毫無意義!農民只是存在著,工作、生活,就這樣而已。」農民說。小川自己也深深地反省著,要如何拍到「貫穿勞動者全身心靈的呼吸」?就在他看著老農夫的腰間停著一隻紅蜻蜓時,他懂了自己的侷限,接著他跨出去:從「理解」農民的心靈活動跨越到把自己的心融合到一起,不只是對農民,甚至是對作物,去心疼稻子作為一個生命是如何的可愛,去做稻子的人生紀錄(這些都是小川的話語)。小川的拍攝組,於是在牧野這個地方住了15年,從未停止耕田種稻的同時,也未曾捨棄自己的拍攝身份。終於拍成了《古屋敷村》(1982)和《牧野村千年物語》(1987),兩部傳說中的經典之作。

其實我是有一天突然想起來,自己進入農業議題一路走到現在,還真的和小川的進路有些相似呀!
而當這樣想時,其實已經到了不想拍的時候了。
不想拍,放下攝影機,不是因為對外部世界或什麼東西的不爽,比較是對自己內在狀態的重新審視。我一直相信,只要那個自己放對了,不管是生活或攝影機就會自動地骨碌骨碌地轉動了下去。

「一開始你不可能看到假面具。你去的時候還以為這是一張普通的臉,拍著拍著,看到很多東西之後,就會產生很多疑問。這時候,假面具啪啦啪啦地剝落掉,露出髒髒的臉,只那麼一下子,就能使你厭倦拍片。肯定是這樣的。可奇怪的是,這種厭倦又是使你繼續拍片的動力...」(小川紳介語)
知道大師也會和我一樣情緒化和搞不懂自己,真是莫大的安慰呀!

停下來生活,調整自己,某方面來說,也和對農事的思考類似的。
最近看到河名秀郎講自然栽種的書《真正的蔬菜不綠》。相當單純的,以回到自然應該有的樣子那樣的初衷,進行著一些農業的實作、思考和驗證。當他說到,不要施肥,蟲子的出現是在除去多餘的肥毒...這樣的說法時,讓我不得不想到自己。我應該也有很多的各式各樣的「毒」吧!從大腦,到身體,貫穿到生活,以至於連要如何簡單生活都障礙重重,還得去看一堆書、上一堆課,去「學習」放空。
放空,其實就是生活吧!我這樣認為。而我竟然不會。(句號)

不要把蟲害當作一個「惱人的麻煩」,耐心等待自然界的淨化過程。
我接下來努力著、忍住著的大概就是朝向這樣的「不作為」。

我還是個紀錄片工作者,還是思考著拍片(或不拍片)的種種。
我也同時是個小農(雖然完全沒有經濟規模)。我成為一個農夫,和農友們一起考慮著每個(大部分是我不知道的)細節。從種到賣,整個過程都還是很慢很慢、沒有經濟效益的規劃。

北港水林今年有參加小農復耕的案子,有兩組屬性完全不同的農友們。(這個部份報告起來就更落落長了,容後再述)
我是他們的民間友人,不屬於任何一組,甚至我更想跨越到更多的橫向連結的農友,以一個(還很不行的)農夫 +(好像沒在拍片的)紀錄片工人的身份和他們交往,思考著我對自己人生的困惑和堅持。

最後分享下午看的村上村樹的文章〈自己是什麼?(或美味的炸牡蠣吃法)〉
「小說家,是以多觀察,但只稍微下判斷為業的人。」紀錄片工作也是這樣的,肯定是。
「為了創造好的故事,小說家該做的事,極簡單得說,不是準備結論,而是只細心地一直累積假設。我們把那假設,像抓起正在睡覺的貓那樣,悄悄提起來(我每次使用『假設』這用語時,腦子裡總會浮現那些熟睡貓的姿態。溫暖、柔軟、溼潤,而無意識的貓),移到名叫故事的小廣場中央...」
「如果有人問起,做這麼麻煩的事,到底有什麼意義?我也答不上來。沒有明快的答案。只能慢吞吞地說『我覺得這裡頭確實好像有什麼』」

歡迎大家來農舍小聚、拜訪農友、吃牡蠣(我不會炸)、喝islay、下田、放空。
如果能搞個小川的電影展那就太棒了!

交疊

人生一趟,已經走了快一半。 從山上回來的路上,終於和阿尼聊起去年此時離世的朋友ilya: 曾經那麼用力跟我說很多我聽不懂的話。以一種我懂的口吻,很詭異的說了又說。當時覺得啥都不懂,他卻說只有我懂?!妳都懂的都懂的。當時隱約覺得「有一天就會懂」,此刻才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