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

乍然初醒

這幾天都在看 Salvador Minuchin 的 Family Healing 我喜歡他認真的看待治療師涉入和家庭成員結合的自我披露, "我們每個人既是刺激, 也是反應" 這句話對著的是關係中的每個成員。而常常,我們太多的時候看著別人、說著自己,混雜了本來應該是不同的情緒,譬如:忌妒、不安、受傷、渴望、挫折.....全部揉在一起,成了憤怒或者冷漠或者受傷。

昨日我與醫師第一次晤談,原本挺失望的,朋友介紹的醫師請假,遇到代班的......這本來是一連串尋覓探索的過程,我有好多的方向等著要在這時確認,卻在第一步就無可奈何的不順遂。
但,不知是不是期待驟然降低,我沒有帶進情緒,反倒是年輕的醫師親切的小心翼翼的問我願不願意多談一些。只是我卻在講完既定的、我預設對方可以接受的想要聽的話語之後,嘎然停止。我清楚收到對方的善意,卻說不出來,為什麼?因為無話可說,就像我在每一次和律師和警察說話時一樣,我以為對方想要聽的就是這樣了,我想準確的抓住,不多說一句廢話。為什麼?因為他們是不熟的人,有距離的專業人士,我不想變成麻煩者,尤其通常麻煩者也會被視為笨蛋。我不想在不熟悉的地方被當作笨蛋。

這樣一番思索,我看見了自己的操控,我在對自己的腦袋、情緒進行操控,以至於變成了一個謹言慎行、僵硬的人。有趣的是,這和我平日在朋友間的形象完全是對反的。
我的朋友會認為我樂於分享、反應靈活、絕對不是一個僵化的笨笨的樣子(平常雖然也是笨,但笨的點不同喔)
那為何,我不能順利的表現自我的情感,在這些特殊的時刻,面對制度化的人、制度化的事
而我明明就知道,這些人事背後也都有生而為人的情感。甚至應該是要去喚起這樣的情感,才是和我平日的信仰相一致的。不是嗎?

這件事該如何解,我還沒有答案,只是看見自己對自己的制約和反應。

話說回來,我突然看見我在朋友和密友之間的樣子,似乎也是某種自我形象的斷裂。
(是這樣嗎?所以妳說以及你說:我不適合親密關係!)
那個隨和、有趣、善解人意、可以負責、會在無形中照料到每個人的需求的貼心人,應該是個成熟的可人兒。卻喜歡對好友撒嬌、耍賴、示弱、希望得到呵護。甚至我一直清楚的知道,並且堅持示弱很好呀,我本來就很弱呀,何必硬撐呢!直到此刻,我才看出這其實是兩回事。

並不是說人應該要硬撐、要逞強、要堅毅、要喜怒不形於色,而是我真的沒有那麼弱,卻偏偏要去扮演那個弱者的角色。
明明我是個有生活能力的人,明明我可以照顧別人照顧得很好,為什麼我不能照顧好自己?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。合理的解釋就是,我故意讓自己變得很弱。這個故意,是在某個時候開始建立起來的,而我無意識地去不斷的練習這個劇本和角色,去加強這個模型的固化。

過去我總以為,情感就是這樣呀!喜歡一個人就是會這樣呀!是好朋友就該這樣呀!
雖然現在只有我一個人在面對這些既有的關係結構,但我想我還是得好好的去鬆動一下自己的想像力。

我站起來以一種白費力氣的失望感說,
"羅倫,羅倫,羅倫,我要怎樣做才能喚醒妳?" 
我走向前敲她的前額,
"羅倫,請妳醒一醒!妳不需要否認自己的能力。"
她看著我,顯得驚慌。


"你不會要我在一星期之內學會這件事吧?"
"我並不是要求妳學習什麼,我只是要求妳開始做一些妳絕對有能力做到的事情。"

後記:

我在臉書上貼了幾段圖文
但是朋友都只來這裡按了讚

妳今天很棒喔 有乖乖的去看醫生 好好跟醫生說話 沒有哭 所以我買了一杯明潭伯爵奶茶給妳 (超好喝的吧~) 然後我們在樹下看書 寫字 以後也都要這樣 ...沒有人可以照顧的時候 就該好好照顧自己!

 

我想他們大概也都希望我快點回復吧
我該換換劇本了
不過是為了自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交疊

人生一趟,已經走了快一半。 從山上回來的路上,終於和阿尼聊起去年此時離世的朋友ilya: 曾經那麼用力跟我說很多我聽不懂的話。以一種我懂的口吻,很詭異的說了又說。當時覺得啥都不懂,他卻說只有我懂?!妳都懂的都懂的。當時隱約覺得「有一天就會懂」,此刻才知...